当前位置: 首页 > 校园动态 >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助力教学质量提升

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助力教学质量提升

2017年11月23日 18:04:10 访问量:234 作者:王斌

 

 

  运用现代教育技术   助力教学质量提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忻州市代县第五中学

 我校成立于20079月,是一所全寄宿的10轨制县直初级中学,校园占地68亩。现有30个教学班,1538名学生。专任教师129人。学校校园建筑别致,环境优雅,设备一流,基本实现了现代化。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,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目标,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。学校呈现两大大特色:一是教改特色课堂。文化特色形成。成为一所学生受益、家长满意、教师信赖、同行羡慕、社会认可、领导首肯的优质学校。办学10年,共获得各级各类殊荣50多项。连年被县委、政府评为“教育工作先进集体”。是首届三晋名校,2009年三月,我校被山西省教育厅、山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评委“山西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”;亦为和省级绿色学校;2012年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为“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教学应用先进单位”,同年被评为“全国名优学校”。

   尤其是近年来,我校现代教育信息化全面发展,在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的信息环境的基础上,加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、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,改善学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,提高

师生的信息化素养,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,助力提升教学质量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。

我校的做法是:

一、加强信息管理 健全三个建机制

1.构建管理机制

   为实现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规划目标,抓好创建工作,学校成立了现代信息技术工作领导小组,由校长高占胜同志组长,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,教务主任、专业教师为成员。领导组全面负责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决策规划、组织实施、协调管理及经费保障等工作。其中教务处牵头创建,主要负责资源建设、开发应用和组织管理工作,同时负责队伍建设和课题研究工作。形成了“领导小组—分管领导—教务处—全体教师”的现代教育技术四级管理网络。为保证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运用,学校配齐了合格的两名专职工作人员,明确了各专业人员、教师、工作的职责和要求。

2.构建工作机制

    学校建立和完善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制度,学校先后制定了《代县五中校园网管理使用制度》、《代县五中计算机网络教室学生上机管理制度》、《代县五中教室投影仪管理使用制度》、《代县五中教师一体机管理使用制度》、《代县五中现代教育技术安全管理制度》、《代县五中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》、《代县五中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器材损坏、丢失、赔偿处理办法》等制度,这些专门的制度与学校的其他制度配合,使学校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更加系统规范。

    在各项制度的规范下,管理人员工作主动积极,效率高,做到了账目清楚,账实相符;记录详实,资料齐全;管理规范,及时到位,设备完好率达96%以上。

3.构建长效机制

     教育信息化是新时期教育必然的发展趋势。我校立足现实,着眼未来,把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为推进学校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,对学校未来教育技术现代化及综合发展工作进行了科学规划。学校制定了《代县五中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三年规划》,并把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工作列入了学校长远规划,依据规划,学校每一年都拟定了《代县五中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计划》,从领导机构、硬件配置、资源建设、培训运用、成果推广等几个方面作出了部署。

二、改善资源环境,完善三个系统

   学校利用上级薄改政策和资源优势,近年来学校不惜斥资逐步投入现代教育技术。同时,得到了市县电教馆对学校的大力扶持,环境配置和资源建设实现了根本性的变化。

1.完善装备系统

学校现有各类功能教室20间。建起了计算机网络教室1个,学生用机44台;建起了3个计算机室,学生用机165台;每位老师配备1台联想商用一体台式机;30个教学班配备了多媒体设备,30台壁挂一体机。

校园建有123个监视点的校园安全数字监控系统,建有室内外LED显示屏3个。

   为支持信息化教学和管理,配备了视频采集卡,扫描仪、实物投影仪、数码摄像机、数码照相机、光盘刻录机、录音机、电视机、DVD播放机、打印机等设备设施。

    学校建立起了兆宽为100M的有线宽带网,WiFi无线网覆盖全校,实现“班班通”。

     另外,校园广播系统、铃声语音系统实现了“室室通”。

2.完善网站系统

  学校建立了独立的门户网站,网站地址为“http://dxwz.30edu.com.cn”。经过梳理整合,网站设立了网站首页、学校概况、校园新闻、教务管理、德育前言、教学科研、教师空间、网上阅卷等25个一级栏目,每个栏目设立了3-6个二级栏目。开辟了网络移动办公平台和家校联系平台。基本上可以实现管理、教学、研究、服务的沟通、共享与互动。网站建立了与省教科所、市教育局、县教育局,以及相关业务机构诸如代县人民政府网站的链接,使信息沟通更加便捷。

3.完善资源系统

    资源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中的重点和长期工作。学校高度重视,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资源建设方案,投入人力、物力、财力。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比较系统丰富的教学资源库

学校通过订购、购买、配置等方式,积累了数以百计的教学光盘,通过各教研组创建,形成包含初中涉及所有学科,不同版本的教学课件、素材、试题、教案等资源,以及信息中心搜集、制作整理的音像资料等共计达100G以上。各种教学资源,定期归类汇总,集中管理,提供教学、管理、学习使用和研究。

三、提升应用能力 ,强化三类培训

  “未来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,不是资源,而是教师的素质。”技术和资源,只是提供了一种条件和可能,要把资源技术转化为教育的能力和效益,就是学习和实践。为此,学校通过校本培训、外派培训、专题研讨等形式,努力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和能力。

1. 校本培训

   学校加强了对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,先后举办了多期计算机基本操作培训、课件制作培训、网络知识培训。通过培训和教师的自我研习,大大提高了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,所有教师基本掌握了适应教学和管理的计算机技术及网络运用技术:全体教师会使用电子课件教学,通过网络查找、获取、处理和应用信息, 95%以上的老师能够自己制作教学所需的基本课件,全体教师已经坚持使用电子备课方式开展集体备课达两年以上,促进了技术能力和备课质量与效益的提高。

2. 外派培训

  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,近年来加大了教师外出培训的级别和数量。共有30余名教师参加了省市县级培训。郭宏勇等参加的省市级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培训。经过这些规范的培训,进一步更新了教师们的教育观念,提升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意识和技能。

3.专题研训

   现代教育技术的推进,管理者的决策、引领、组织能力十分重要,学校先后多次组织培训、研讨会,如: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研讨,校园网站框架构建、应用、维护专题会。

四、信息技术应用  凸显三个成效

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,促使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相得益彰,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老师的教学水平,也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、校园数字化的需要,凸显出三个成效。

 1.比赛促学

学校在坚持开齐课程、开足课时,上好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,通过开设校本课程、以赛促学等方式,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。如开展电子小报制作比赛,电脑绘画、动画、制作比赛等。

   2.教师成果

通过这些培训、研究、比赛活动,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,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能力,专业人员支持力,学生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显著提升。梁竹英2012年获忻州市初中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能手。李存梅2013年获省地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秀教师称号。郭宏勇2012年获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秀教师称号。郭宏勇2014年《农村信息技术课改浅析》获市二等奖。我校语文教师贾二丽撰写了《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水平》等多篇电教论文。

    3.助力教学

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参加“一师一优课、一课一名师”活动,深入推进信息技术、优质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,鼓励教师积极应用专网资源、互联网资源等优质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。本学年我校拍摄录像课累计达30余节,并组织教师参加校、县、市级“一师一优课、一课一名师”活动,取得优异的成绩。林丽丽、张秀萍、陈丽华、等老师的录像课被评为校、县优秀课例。全校性的考试结束,在考后成绩分析时,凡考试成绩好的班级,老师在介绍教学经验时,每每在说:现代信息技术是个宝,谁用谁的考试成绩好。

运用现代教育技术,助力了教学质量提升,我校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用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。今后,我们将以“智慧校园”建设为契机,进一步规范管理,加大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力度,使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再上新台阶,为代县五中的发展添砖加瓦,让代县五中这座灿烂的百花园更加的绚烂多姿,光华无限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王斌     执笔

   20171118

编辑:王斌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山西基础教育网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代县第五中学 特此声明。